站内搜索  

哈尔滨

发布时间:2008-04-11被阅览数:2801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离退休办

 
(一)    历史的回顾  
哈尔滨,根据史料记载和今人的考证,早在3,000年前就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满族祖先的居住地。公元10世纪30年代,女真人,在这里建立了阿勒锦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这可以说是哈尔滨古代城市的雏形。究竟什么时候开始称为哈尔滨,本文不想做更多考证。作为现代城市,哈尔滨的历史还不足百年,可以说是个年轻的新兴城市。
哈尔滨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兴现代城市。早在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就开始了对我国的武装侵略,相继霸占了东北额尔古纳河以西、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1896年6月3日,沙皇俄国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窃取了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以及修筑“中国东省铁路”(从满州里到绥芬河)的特权。
  《中俄密约》签订不到半年, 1896年9月8日,沙皇俄国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决定委派华俄道胜银行设立名为中俄“合办”,实际是由沙俄政府独揽一切大权的所谓“中国东省铁路公司”  (即中东铁路公司),负责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至此.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侵略势力已大大加强。虽然如此,贪得无厌的沙俄帝国主义者并不以此为满足,沙皇俄国借口德国军队侵占胶州湾,派遣舰队强行霸占了旅顺港,并于5月7日,逼迫昏庸腐败的清朝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和《续订旅大租地条约》。于是,沙俄又获得了旅顺口、大连湾和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俄国可在旅顺口及大连湾内建造炮台、驻扎军队。旅顺成了沙俄独占的军港,大连成了它的商港。条约,同时还规定,清朝政府准许俄国从中东铁路的某一大站起修筑至旅大海口的支路。同年7月6日,沙俄又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正式决定修筑自哈尔滨至旅大的支路,即所谓“东省铁路南满洲支路”。与此同时沙俄还获得了租借沿线附属用地、官地森林采伐、煤矿开采和在辽东半岛租地内“自行酌定税则”等一系列特权。就这样,沙俄帝国先后夺去了铁路沿线地区的行政、驻军、司法、采矿以及贸易减免税等特权,使该地区成了“国中之国”,为它实现并吞全东北的罪恶计划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当时东北已沦为沙俄的势力范围,而哈尔滨则成为沙俄侵华的活动中心。
中东铁路于1897年动工修建。1901年完成了满洲里至哈尔滨段,长935公里;1902年完成了哈尔滨至大连段,长940公里;1903年完成了哈尔滨至绥芬河段,长548公里。至此,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条全长近2500公里的“丁”字形铁路,是沙俄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全面侵略的铁证。中东铁路不仅是沙俄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大动脉,同时也是文化渗透的重要渠道,从此,西方文化沿着中东铁路源源流入我国东北。哈尔滨和旅大是当年传播西方文化的中心,中东铁路沿线的建筑至今还保留着西方文化传播的遗迹。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不仅中东铁路是中俄不平等条约的产物,而且哈尔滨的沿革和发展,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成的。建国以来,虽然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代表着哈尔滨的新生,然而历史积存的古代建筑仍然是沙俄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历史遗证。
 
(二)人类文化的融汇
翻开人类文化发展史,显而易见,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又是互相渗透互相传播的。战争可以把一国文化带进异国,宗教可以将一族文化传给异族,商业贸易,和平交往,都会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不论哪一种方式,不论其原始动机如何,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在宏观上都促进了人类文化的融会贯通和共同发展。
由于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1905年哈尔滨辟为商埠。随着俄国殖民主义者的侵入,大量的外国商人也相继涉足哈尔滨。哈尔滨的殖民地化,客观上不仅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增添了西方文化的色彩,使哈尔滨的城市面貌为之一新,于是,哈尔滨成为仅次于上海颇具名气的远东大城市。哈尔滨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19世纪末还是鲜为人知的渔村小镇,从1898年开始建城,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近16万人,1930年不足40万人,1934年达50万人,到1945年全市人口已达68万人。目前.哈尔滨已发展成为拥有35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哈尔滨一度成为国际化的城市。从1921年到1930年间外国侨民多达8万人,其中主要是苏俄侨民。有关资料记载,1934年,有日本、英国、美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5个国家在哈尔滨设总领事路,有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葡萄牙、荷兰、拉托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波兰等10个国家在哈尔换设领事馆。哈尔滨曾一度是27个国家或地区的侨民集居地(除上述15个国家以外还有希腊、奥地利、土耳其、塞尔维亚、瑞典、丹麦、罗马尼亚、瑞士、亚美尼亚、匈牙利、印度、南斯拉夫等国家的侨民)。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无国籍的俄罗斯人和犹太人。众多国家的侨民集居在这里,不仅从事商业竞争活动,也进行复杂的政治斗争。建筑文化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集中了历史上各族人民的创造才能,体现了人类共同创造历史的智慧结晶。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意识观念的不同,其建筑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然而,正是这种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文化,才是人类共同创造和积累的珍贵财富。
哈尔滨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暴发”起来的新兴城市,是被动“开放”的产物。在一个短短的时期内,它汇集了几十个民族,这些民族带来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优秀成果,交汇展现在哈尔滨。这些集中体现的光辉灿烂的世界性建筑文化遗产,使哈尔滨成为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城市。
 
(三)建筑风格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中主义思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
哈尔滨新兴,也开始于18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由于哈尔滨始终处于单一帝国主义控制之下,先是沙皇俄国,后是日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没有相互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势力冲突,所以城市发展比较有序,有统一的规划。
哈尔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远比欧美为迟,在建筑创作思潮上,也不完全同步。有的流行风格在欧美已经过时,或正在衰退,而在哈尔滨不仅流行,甚至方兴未艾。哈尔滨是从20世纪开始兴建的城市,这个时期在西方正流行着折中主义建筑思潮,许多欧洲移民建筑师很自然就把这种形式带进哈尔滨。沙皇俄国当时在文化上只处于二流地位,历史上一直崇拜比较先进的法国文化。俄国有许多建筑师到法国留学,因而俄罗斯建筑一直受法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这就形成了哈尔滨建筑艺术的丰富内容。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巴洛克、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伊斯兰建筑等各种建筑艺术流派,相继出现。在哈尔滨形成了同台汇演的大联欢局面。
折衷主义十九世纪盛行于欧美,当时也流行至哈尔滨,折衷主义建筑是集众家之长,形成的建筑风格。但是,哈尔滨的建筑特征,它既是折衷主义的,又非千篇一律,而构成的丰富优美的城市风貌。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几乎是与欧美同步传入哈尔滨。无论其建筑规模还是建筑艺术形式,都不逊色于法国。因此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有较高的起点,而很快地步入现代城市行列,一直受到国内外的瞩目。(撰稿: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