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厂协作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大道》一文撰写过程记实
张真 王魁业 刘以准
摘要:作者回忆在李昌校长指导下总结工作的往事,深切感受到李昌校长率先垂范,实践他所倡导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和他身体力行地以身示范使哈工大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逐渐形成并发展
一九五九年,我们三人都在哈工大科学研究处工作,张真同志任处长。当时我校的苏联专家绝大多数都已撤离,年轻的教师积极投入到技术革命技术革新的运动中,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1960年1月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全版刊登了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委员会的文章《学校工厂协作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大道》。这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第一次登载中共哈工大党委的文章。同年,1960年12月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起草,以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编辑部名义发给哈工大征稿信。中共哈工大机械系机床分总支应邀写出《从设计“积木式机床”,试论机床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一文,《红旗》杂志于1961年第九、十两期合刊全文发表。这是党中央机关刊物第二次全文登载中共哈工大党委的文章。
这两篇文章是李昌校长亲自主持和修改的,都反映出当年哈工大鼎盛时期苏期专家撤走之后,哈工大八百壮士是在怎样一种科研道路上成长起来的。那就是坚决执行当时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贯彻执行了科学研究“从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出发,为经济建筑与国防建设服务”的方针,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校厂协作”之路。
《人民日报》所载《学校工厂协作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大道》一文,实际是哈工大当年的科研工作总结。干工作,经过一个阶段总结一下,这是常规的工作程序。这次科研工作总结,实际上两个多月以前就已写完,最初的稿子是常规的写法,即先肯定成绩,1959年开展了1371项科研课题,其中十万倍电子显微镜,可锻铸铁快速退火等项目达到较高水平;其次分析特点,例如前10个月完成的151项研究中就有80%以上是与工厂企业合作共同完成的;第三部分找出问题与差距,最后提出今后的任务。不能说这种文章是新八股,但确实是老套路老写法。李昌校长阅后把稿子退回要求重写。他指出,总结要有思想有特色有高度。既然研究成果中80%以上是学校与十五个省一百多个市、县五百多个厂矿、企业进行协作取得的,既解决了生产中重大技术问题,促进了生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科研工作,那文章就突出写学校与厂矿协作,发展科学技术这样的主题。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重新构架,删掉与“协作”关系不多的部分,增添了“协作”的由来和发展,突出“协作”的社会效应与方向性的作用。如此反复多次,后来李校长说:“这篇东西素材有,框架也有了,但是还要拔高。这样吧,你们几个人摆脱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到我这里几天,把它写完。我也尽量摆脱一些别的工作,陪你们几天。”
就这样我们四个人:张真、郭遇昌(科学研究处副处长)、刘以准、王魁业,被“囚禁”在专家院李昌起居室一楼办公室内。我们伏案在会议桌上,整整四昼夜,不睡觉,不回家,不出屋,不去食堂吃饭,更没有闲功夫唠闲嗑。困了就到洗脸池用冷水冲冲脸,饿了有人去食堂打来饭送到桌上(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常常是一饭盒高梁米饭而已)。准备两包点心,几个馒头抹上腐乳,以备夜间裹腹。我们常常是边吃边写,李校长住在三楼,他一天几次来看稿,经常半夜也过来。有一次他头上载着金属的降压器,(李校长患有高血压症)和我们一起熬夜看稿,我们都为他的身体担心,他却不顾一切。还有一天他正在家里吃饭,突然想起来有的地方要改,端着一碗米饭就下来了,(包括上浇一点炒黄豆),边吃边说(唏哩呼噜很快一碗米饭就下肚了),把他自己原来肯定的一段又做了修改。
我们四人在那样很少营养的状况下,紧跟着李校长转,谁也没合眼,思维不停 ,笔耕不止,三易其稿(每稿都过万字),不断地写,不断地改,反复地抄,直到九十六个小时后,李昌校长终于点头认可,说文字再修饰一下可以用了。那时我们将此文命题为《把红旗插向科学顶峰》,李昌觉得这个题目是口号式的不好。经过反复推敲,最后定题为《学校工厂协作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大道》,画龙点睛,正好点中哈工大科学研究走过的道路,把对校厂协作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这一段在李昌校长的直接指导下总结工作,不仅学到了写作方法,更学习了他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工作上的坚韧不跋、艰苦奋斗,思想上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从这篇文章的写过程中,我们亲眼目睹并深切感受到李昌校长率先垂范,实践他所倡导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和他身体力行地以身示范使哈工大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逐渐形成并发展。
这些感受让我们受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