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宁
摘要:哈工大建立工农速成中学、成立夜大学,组建基础课委员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建设骨干、急需的技术人才和功底深厚的基础课教师,使学校的教学水平跃居全国高校先列。并改变“马路大学”,修建绿化校园,使后人受益匪浅。
建国六十年大庆刚刚过去,又迎来建校九十年的喜庆。六十年祖国的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中华沧桑巨变,饱经战争苦难与贫困落后的中华民族像一条腾飞的巨龙,以英雄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这是多么使炎黄子孙喜悦和自豪。
母校哈工大在祖国的怀抱中,随着国家的发展同样蓬勃发展和壮大。母校历经九十年,前三十年是帝俄十年统治,日寇二十年奴化的艰苦岁月,后六十年才得以为祖国培育出千千万万国家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他们奔赴到各个战线为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做出光荣的奉献。
在欢庆哈工大诞生九十周年之际,回忆我在哈工大工作中,在办学方面学校几项重要决策:
一、1950年我调入哈尔滨工农速成中学工作,工农速成中学的建立,是党为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以适应国家建设骨干人才的需要而定的政策。1953年为了确保工农速成中学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升入大学,国家决定哈尔滨工农速成中学,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当时哈工大决定由教务长马大猷教授分工负责领导附设2中工作。
工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把普通中学初、高中六年的学习课程,用三年时间全部修了。其中重点课是数、理、化。这三门课,是工中学生最吃力的课程,他们对数理化一点基础也没有。我在工中任教导主任,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和教学工作。担子太重,唯恐完不成任务,整天苦思冥想,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成绩能够达到进入大学的水平,真是束手无策。后来这个难题提请学校加以帮助,马教务长和工中有关领导和教师,反复讨论决定工中数理化教学大纲和教学要和大学数、理、化教学衔接,并为保证这一决策的实现,明文规定:大学数理化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未过两周,哈工大数学教研室主任王泽汉,物理教研室主任洪晶和化学教研室负责人常绍淑到工中和工中三教研室主任接头共同落实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并在教学上进行对口指导。这项决策使工中三科教学质量大有提高,学生学习大有进步,为其后毕业升入工大本科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作为工中主管教学的负责人,一直对学校这一决策犹如雪中送炭,唯念不忘。
二、1955年我考入哈工大夜大学(机械制造企业与经济组织计划)专业学习,时为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副校长,边工作边学习。1956年5月学校调我到工大夜校部工作。夜大学的组建是由于苏联对中国工业建设项目援助急需提高的工程技术人员而组建的。只靠日校培养工业建设人才是远水不能解决近渴。所以请苏联专家校长顾问罗日杰斯特斯文按照苏联办夜大学的模式筹建夜校部(对外称为哈工大夜大学),录取工厂、企业领导和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入学,当时称之谓“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以日大和夜大同时培养人才的办学方针。哈工大办夜大学成绩显著。1960年<光明日报>曾三次刊登哈工大夜大学办学经验。但是1958年大跃进教育改革时期,全国各大学办的夜大纷纷下马,哈工大夜大学也受到波及。可是一部分同志不同意下马,特别是在晚上停电不能上课的情况下,学生每人带根腊烛点燃在书桌上坚持上课,其学习积极性使教师受到极大感动,同样一丝不苟的坚持在烛光下上课。当时校领导副校长吴立人了解到夜大坚持上课的情况,把原来本拟“下马”的意见经研究改为“办下去”的决策。夜大学生得知“不下马”的消息兴高采烈拍手称快。全国大学办的夜大,只有哈工大一家在大跃进教育改革时期留下继续按部就班的为培养大批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创出成绩。夜大学培养的人才数以千计其中很多技术骨干业绩显著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如邵奇惠同志60年代初只是哈尔滨林业机械厂的工人。1962年考入夜大学“机械工气及设备”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工厂任技术员、工程师、厂长直到黑龙江省长、国家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三、1960年初,学校调我和张守彭同志组建基础课委员会(后改为基础部),基础部的任务是:组合了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化学教研室、理论力学教研室、材料力学教研室、金属工学教研室、制图教研室、外语教研室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统一领导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基础部教师队伍较大,约有五百多人。
哈工大从5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深知办了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特别是基础课教师,学生入学首当其冲的就是基础课。当时基础课教师奇缺,对这一难题,学校的决策是:在三、四年的本科生中抽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低年级基础课教师,当时仅为加强物理教学,一次就抽出60多名学生,如刘亦铭、李淳飞、叶以正等人。这一决策是哈工大的创造,当时称为“三边政策”就是边学习、边教学、边建校。这些人被大家称为“小教师”。他们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为专业教学打下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学生毕业后,有很多人分配的工作和专业不对口,但是由于学生基础课的学习过硬,在工作实践中很好的适应了改行的要求。1964年初,我曾经到上海出差邀请了十几位分配到上海大、中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座谈,了解到其中有2/3人专业不对口改了行,不仅改了行,重新适应工作的要求,而且都担任了工厂科研、生产小组的组长或副组长。应该肯定的说这一些敏学巧思的“小教师”为大学基础课的教学立下了汗马功劳。学校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都是从大学三、四年级中抽选出来的,他们还没有毕业,没有全部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跟上学校发展需要,他们必须重新“回炉”深造。所以学校做了又一个决策:送他们到全国有关大学进行深造。记得副校长吴立人及时和我到吉林大学,试点性的送物理小教师进修,补学物理系的全部课程。这个试点很成功,回校后,全面铺开,物理小教师曾先后送到吉大、南开、北大、浙大、成电、武汉大学等校进修,完成毕业论文后全部补发了毕业文凭,成为合格的物理教师。
四、1979年下半年,为六十年校庆的筹备工作需要,学校抽调我在刘仲莆副校长的领导下,分工参与七十多名日本工大校友的校庆活动。筹备工作很紧张很累人,刘副校长甚至夜以继日地策划和思考全部校庆工作,医院检查他的血压超过正常标准(180/120)医嘱需要休息,但他照常工作。记得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为迎接校庆,必须改变“马路大学”的局面,要修建校区、绿化校区、计划投资十万元,在讨论过程中,有人反对,认为投资太多,没有必要,但是刘校长力主修建校区,绿化校园这一决策。随着时光流逝,越来越使后人受益匪浅。每当人们看到主楼周围郁郁葱葱的校容时都很自然地怀念起故去的老红军刘校长,甚至有人赋诗表意,下面选抄一首。
春花秋叶漫天舞,秋高气爽盈肺腑。
金光柔丝铺满地,信步庭院增寿福。
这首不是作者一个人的情意,它代表了所有感同身受的人们。
五、1982年刘德本校长带领教务处长靖伯文、科研处长王跃臣、基础部主任马宁赴清华、上海交大、华中工学院、西安交大、西北工大等几所大学调研,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改革”。回校后写出“哈工大教育改革方案”,“哈工大外语教学改革方案”,“哈工大重点专业(学科)建设中几个问题的办法和方案”等。学校根据这些文件,反复研究,予以肯定,并做为我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参考。刘校长非常重视大学生基础课的教学、科研。他曾说:高楼平地万丈起,基础打不好不行,他带领我们调研时认真刻苦,记得在西安,住在西工大招待所,十一月初屋内冷气逼人,年已古稀的刘校长由于“便秘”身体很不适,但他仍然不去医院,按照西工大安排日程,进行调研活动,无奈我们买了十几支“开塞露”给他用上,稍见效果。刘校长对基础教学非常关心时常深入各教研室,亲自了解第一手情况,了解到物理课教师任务重,他提出有条件的专业教师也可以参加基础课教学,当时八系专业教师齐毓霖就上了物理课,很受学生欢迎。刘校长带领我们调研回来不久,患了不治之症,有一次我在动物园碰见他在散步,他对我说“得了病,只好即来之则安之。如果再多给我一年、二年时间就好了”。我明白他的心意是如果再给他一些时间,他的办学愿望即可完全实现,真可惜,不到一年老校长就离开了我们。
悠悠峥嵘岁月,灿烂辉煌历程。哈工大九十年来,培养造就了千千万万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发展强大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应该说从领导到所有教职员工都是功不可没。我回忆的几件学校的决策,都与直接领导有关。这几位领导中吴立人、刘德本、刘仲莆都已先后作古。他们忠于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后来人的学习榜样。
作者简介:马宁 男 1923年出生 原外语系主任兼总支书记 ,校调研室主任 ,原黑龙江省外语学会理事、世界语研究会会长,哈尔滨工大学留学生中心应用语言学教授,黑龙江省诗词协会春秋诗社秘书长。1995年美国CET总部“优秀教师”,1997年黑龙江省老科协“优秀老科技工作者’’。2000年获“国家教育部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课题组’’“及中日合作东北殖民地教育调查研究会’’撰稿荣誉证书获得者。2006年3月诗作被评为“中国杰出诗人精英奖”。诗作编入《中国诗人大辞典》,并获得荣誉纪念品。
联系电话:0451——8641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