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终生

发布时间:2011-06-01被阅览数:704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离退休办

 
王兰荣
摘要: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出发,分三个时期介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内容,以具体事实为主,展开阐述服务效果。通过回顾,概括了四点认识,具有可参考的历史价值。
    我于1956年6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经国家考试委员会决定,授予经济工程师资格。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回顾我这一生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培养人才,40年来培养本科和大专生上百人,硕士研究生44人,博士研究生3人,师资进修生20余人。二是从毕业至今半个世纪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下面就这一问题作详细表述。
    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三个时期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我毕业时正好是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国家为了培养管理人才,哈工大从机械系冷热加工专业中抽调出约30人,组成了机器制造经济和能源经济两个专业,我是机器制造经济专业的学生。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机器制造工厂劳动生率的分析,具体的工厂是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我从微观管理入手,解剖了生产工人的操作过程,总结了先进工人的工艺操作方法,在全厂推广,同时,提出实施经济核算制,使工厂获取利润。继而对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的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及轴承厂的管理进行调研。进入60年代,在黑龙江省委工业部的领导下,对三大军工企业的庆华、建华、华安创立的管理方式“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决策企业大事)。这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我提出了劳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建议。至文革前,机械工业部直属大企业存在着“大而全”的组织结构,生产效率低下,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时我参与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生产调度局组织的,以汽车工业为典型的“企业专业化生产体制”调查。深入到南京汽车厂(生产越野载重车)、常州、扬州、杭州汽车配件厂。撰写出汽车工业专业化生产的调查报告,后又在北京第一机床厂、南口机车车辆厂等组织专业化生产。1965年至1966年初我又带领学生去沈阳的三个机床厂调研专业化生产。这种先进的组织形式对生产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1966年中期文化大革命开始,经济建设遭到严重冲击,人民生活大幅度下降,生活用品凭票供应,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停止了动乱。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华国锋提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我参加了国家科委副主任、经济学家于光远领导的国家计委写书组。我作为成员共同撰写了《大庆工业企业管理》专著,把大庆经验推向全国,尽管对发展生产有积极作用,但还是带有较大的局限性。
    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时期,(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方针。粉碎“四人帮”后,人的精神面貌起了很大变化,认识到经济建设必须快速发展,在保障产品质量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于是我去国家标准总局参加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参与了“标准化经济效果计算方法”的国家标准的制订。企业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进入80年代,国家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突破了计划经济集中领导的管理体制,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这时我省机会参加了全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遵循全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我对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发展汽车工业进行调查。1986年末对全省5家汽车制造厂、1家发送机制造厂、9家汽车改装厂、20余家汽车零部件厂进行了历时半年的调查,撰写出“黑龙江省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及对策建议”。特别是对哈市的微型车、轻型车、发动机和客车(三车一机)重点明确了发展哈市汽车工业的路子。这一时期我突破了只调研机械类企业的格局,对哈市的轻工、化工、纺织、医药、食品等几十个地方国营企业也深入调研。这一时期哈市的经济建设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3.市场经济体制时期(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明确了要在我国彻底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不要再纠缠姓资姓社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时期的调研更放开了手脚,对哈市的支柱产业:汽车行业、医药行业、食品行业再度深入研究。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以哈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以下简称专顾委)委员、哈工大教授身份组织汽车专题调研组,由我任组长,市政府汽车办、哈飞汽车公司、东安集团公司、哈轻型汽车厂、哈客车厂、黑龙江客车厂为成员。随后,我带领哈飞公司、东安公司和专顾委办公室技术人员,组成4人小组先后到了天津夏利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微型汽车厂、景德镇市昌河铃木汽车有限公司、浙江中国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豪情汽车制造厂和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国内主要的微型车生产企业调研,又经过三个月的反复推敲多方细致讨论,撰写出《加入WTO对哈尔滨市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专著。宫本言市长为专著写序言、方存忠副市长具体参加了专著的审查工作。把汽车工业作为哈市经济建设的“一号工程”。
    这一时期我承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07002号《应用反向工程建立技术引进程序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和国家科委软科学项目《建立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机制及其对策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均受到地方领导的重视,并作了相应的批示。
    2004年我当选为哈尔滨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2005年为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哈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参加了老科协课题组,用3个月时间到哈市3个局5个区、5个县(市)及30多个企业调研,完成了《关于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这一时期研究成果较多,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经济效益。
    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几点认识
    1.抓住具有长期性战略意义的重点问题进行持久地研究。以汽车工业为例。1987年88年历时1年的调研写出《黑龙江省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及对策建议》。分析了全省汽车工业的现状、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汽车工业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对策。并请原省经委主任李承文、星光机器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王焚宫、伟建机器厂副总工程师殷云柏等专家论证。他们认为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特别是提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实现集团化生产,就近就地组织专业化协作,成立汽车产品研究、设计、开发技术联合中心及省市政府制定发展汽车工业的优惠政策等建议。据此,省机械工业委员会写出评语:“我委认为这是一篇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报告,对于我省汽车工业发展燕尾服有指导作用……,对报告中的战略思想、发展目标、对策及建议有关内容予以采纳”。
    再从哈市汽车工业发展来看。我连续研究了近20年,写出了系列文章6篇:(1)对发展哈尔滨市汽车工业的几点看法(1986年8月);(2)发展汽车工业振兴我市经济(1988年9月);(3)“复关”对哈尔滨市汽车工业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1993年1月);(4)加速开发区汽车一号工程建设问题(1994年2月);(5)对发展哈尔滨市汽车工业的再建议(1995年5月);(6)加入WTO对哈市微车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00年8月)。
    最后,2001年5月形成的专著《加入WTO对哈尔滨市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宫本言市长写的序言中:“通观全书,在课题组的系列研究报告中贯穿着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客观性;二是科学性;三是实践性。对哈市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市委、市政府及主管部门以此为基础,制定具体方案,积极组织落实”。
    2.抓住当前形势急需的切中时弊的热点问题,花大力气研究。如哈市的食品行业是哈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撰写出“哈尔滨食品行业发展研究与思考”的咨询报告。对哈市食品行业归纳优势发展型(啤酒业、乳品业、肉蛋禽业);改造提高型((豆制)品业、精米业、白酒果酒业);战略调整型(制糖业,饮料业)。进一步提高城市食品工业品牌形象的建议。受到了市领导重视。方存忠副市长批示:此报告对我市食品工业的分析有深度,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我市食品工业从总体上看可以用三个字概括:散、小、低,即布局分散,规模小(除啤酒外),档次低。这些问题不解决,食品工业难有大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大动作予以整合。此件请经贸委、食品办阅研。史文清常务副市长批示:王兰荣教授、张索明同志对食品工业发展的思路、对策措施的研究有一定深度,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请计委、经贸委、食品办在编制“十五”计划中很好地吸收这些研究成果。
    3.抓住创新性课题深入研究,提出创建的新思路和新方案。我接了国家科委软科学项目后,对建立哈尔滨市技术创新体系,提出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个层面是建立领导调控体系;第二个层面建立社会支撑体系;第三个层面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这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哈尔滨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总和。方存忠副市长批:“王兰荣教授这一建议望引起重视。三个层面的建设需要有一个过程,但五个子体系我市有些已经在开始建设,要采取得力措施推行”。
    4.抓住干部培训这一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有了懂政治又懂技术的干部搞经济建设就会无往而不胜。1982年我受聘为专顾委委员,开始给市委、市政府领导层讲课,继而为市经委组织的上百人中层干部系统地讲授了企业管理基础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方法。干部门学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利用管理方法去改进管理工作,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以后又去许多大企业:哈尔滨机车车辆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伟建机器厂等开讲座。这项讲课工作我坚持了10余年。
以上四点是我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认识和体会。我虽是从管理角度阐述,但对其它学技术专业的也具有共性之处。在庆祝建校90周年之际,写此文章以表心意。
    作者简介:王兰荣,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主要研究成果有:《应用方向工程建立技术引进程序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建立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机制及对策研究》《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价值工程》《哈尔滨大专院校、大所、大厂科技成果流向,企业技术开发展吸收能力状况与分析对策研究》等。1993年起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通讯地点:哈尔滨南岗区校外街园丁小区5号楼2单元202室(5-222信箱)
邮    编:150001
电    话:0451-86414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