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夕阳正红、暖辉融融——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于晓玉

发布时间:2011-06-21被阅览数:1578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2007年12月28日,于晓玉老师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她说,那一刻,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中惦念更多的,仍是她培养、教育和挽救过的青年学子们。这就是于晓玉老师,一个真正关心着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老师。一位虽然早已过退休年龄,但仍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向青年学子们播撒融融暖辉的教育工作者。

挽救悬崖边上的年轻生命
     厚厚的五本沉甸甸笔记本上记录着于老师六百多个心理辅导案例。多年的教育生涯沉淀出“我只想尽我所能为学生做点事”的高尚心灵。于老师不仅仅关注着学生们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年轻的生命站在危险的悬崖边上时,她更是用智慧和爱心一次次地挽救着那些误入歧途的心灵,将他们重新带回到美好的世界。
     2004年9月的一个一天下午,一名大三的学生来到心理咨询室,碰到于老师在锁门,他问于老师:“老师,我想心理咨询,老师还能接待我吗?”。于老师见来访者蓬头垢面的样子,二话没说,立即开门接待了来访学生。他在倾诉中透露出平时他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比其他人更追求完美,但负面情绪较多,导致与同学们关系疏远。那年他的父母离异、女友提出分手,他认为和女友是一对天生的绝配,他们之间能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二人结合完美无缺,令他人羡慕。现在分手了不可能再寻觅到这样的伴侣,于是他总是一个人重复着恋爱时两人一起走过的路,两人一起去过的地方,寻求一线希望。而当再一次拨通对方电话时得知对方已经有了新的恋人时,他彻底绝望了,并且觉得失去了她,活着真的没有什么意思了。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尚未愈合,种种不幸接踵而来,他十分想不明白,情绪几近崩溃,举头四望根本看不见自己的未来,到处都是一片漆黑。他整天不吃不喝、以泪洗面,结果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他走到了市内某高楼的最高层......自杀未遂后,他找到了于老师,哭诉着自己的痛苦。这时,于老师像母亲一样递上面巾纸,擦去了伤心的泪水。于老师耐心倾听,与其共情,从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及时疏导鼓励,使他冲动的情绪得以缓解,直到露出笑容。面对着曾经险些陨落的生命,于老师此时此刻感受到这是一种生命的嘱托。第二天中午吃午饭时他又一次打电话找于老师,说心里还有些想不通。虽然这不是咨询时间,于老师觉得他情绪反复应及时疏导,避免意外发生,于是于老师就放弃了午休,及时接待了他。再次心理咨询后,看到该学生心境重新恢复平静,于老师觉得十分欣慰和喜悦。此后,每当这位同学心理出现波动,于老师都会及时的出现在他身边,进行沟通和心理辅导。经过三年多的跟踪,这名同学终于摆脱了心理的阴影,考取了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家长在感谢信中这样写到:“于老师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来开导我的孩子,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的孩子已经情绪稳定。回首整个心理辅导经历,我深深感到如果没有于老师,我的孩子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我将永远感谢于老师。”
     2009年6月的一天,研究生一年级的一名学生拨通了于老师的心理咨询热线。他说:“我失恋后,心情糟糕透了,身体十分不舒服,总觉得胸闷、经常腹泻,去医院诊治后就服用医生开的药,停药后又回到那样,太痛苦了,感觉实在是受不了了,这都是失恋造成的,都是她给我带来的痛苦。我反复想去伤害她,以解我心头之恨,可我妈妈每天打电话制止我,我好矛盾,根本学不了习,我都十多天没上课了。我快崩溃了,老师,你救救我吧。”于老师听后很是揪心,生怕这名学生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错误举动。在暂时稳定好这名学生之后,于老师首先与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联系,建议近期重点关注该学生,随后与该生的母亲沟通,建议其母亲近日多与儿子通电话,多给儿子母爱。之后于老师立即制定了针对这位同学的辅导计划,每周一次心理辅导,连续三次。每次咨询时,于老师都认真倾听这名学生讲述的心路历程,在他把种种痛苦释放出来后,于老师帮助分析并找出他胸闷、腹泻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和情绪所致,并建议停服药物,进行心理疏导和目标转移训练。于老师像一位慈祥和蔼的母亲般温暖着这名学生破碎的心灵,带他渐渐走出失恋的阴霾。三次咨询后于老师回访时他回答说现在的状态很好,能看开一切,他说非常感谢于老师所做的努力,我已经走出一度被黑暗笼罩的人生路,重新回到健康、温暖、没有伤害的心灵之旅。
前年六月,距毕业答辩只剩一个月,某研究生二年级因时间安排不合理,毕业论文只完成了30%,但其他同学的论文都已基本完成。看着身边同学轻松而喜悦地期待着毕业,他开始紧张,心理压力急剧增加,每日每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而越发自卑、焦虑、急躁,甚至开始不与其他人交往。最后决定推迟一年毕业,导师和同学们都为他着急,于是找到于老师。于老师听到这个情况后,主动联系上这位同学。由于该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于老师请他画了一幅“树木画”,画中透露的信息是该学生能量充足,追求完美,缺乏自信。于老师运用支持疗法和暗示疗法等专业知识帮助该学生分析原因并展开心理辅导,倾之以爱心和关怀,鼓励他振奋精神。咨询的当晚他就去了实验室,经过一个月的昼夜奋战,后来居上,这位同学最终顺利地通过了答辩,避免了坐上驶入岔路的人生列车。答辩结束后,这位同学兴奋而激动的向于老师表达感激之情。他说:“于老师,我已经顺利通过答辩!感谢您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了我最大的帮助,这是终生难忘的,谢谢于老师。”
   某博士研究生,30岁,由于母亲脾气暴躁、家庭不和睦等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每次与女孩子接触时就会脸发红、手出汗,心跳加快、情绪紧张而逃避退缩。从小智力卓越的他却被母亲勒令不准与女孩子接触,经常因为此事而遭到母亲的打骂。考入大学后寝室的同学都有了女友,但多年的异性交往障碍导致他根本没有勇气与女孩交往。晚上经常梦见与女孩交往却被拒绝的尴尬情景。直到博士快毕业的他一直寂寞孤独,焦虑不安。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孤独一人了,对感情甚至人生的美好憧憬彻底破灭。于老师针对以上心理反映运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心理疏导,介绍交友的方法,慢慢地这名学生终于可以渐渐与女同学接触。几个月后,他告诉于老师他与一位女博士已经基本建立恋爱关系了,在敬爱的于老师的帮助下,孤独的人生终于过去,前面将是充满爱的美好的人生旅途。
     这只是600多个案例中的寥寥几件。600多个案例,记载着多少学子从悬崖边勒马回头,重拾自信,摆脱抑郁、焦虑,拨开云雾见月明;多少曾经灰暗颓废的灵魂重新变得鲜活,重现生命的光彩;多少自卑不堪,自认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学子却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人说心理咨询这个职业是“垃圾桶”,每个咨客都是带着烦恼、痛苦、挫折和不良症状前来寻求帮助,而咨询师的特质就是在每次咨询时接待不同症状的来访者,无条件认真耐心、全神贯注地倾听,分析疏导化解和矫治这些心病。心理咨询师经常会感觉能量耗尽、心里疲劳,心情也异常郁闷。尤其是在咨客的价值观,性取向与自己截然相反时,还必须遵守咨询规则,无条件倾听和表示理解。接待完毕后,才能够进行自我排解或找同行宣泄,十分辛苦。但尽管如此,每当看到学生带着苦恼郁闷和不良心态来到心理咨询室求助时,一种骨子里爱才的心情都会涌上于老师的心头,使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欲望让于老师不由自主地进入咨询状态。咨询结束学生露出笑脸,鞠躬道谢时,于老师都会感觉到作为一位退休教师、一位心理咨询师、一位母亲对下一代的期待和关怀的满足感。她坚持着自己心中为学生服务、竭尽全力助学生健康成长的信念,让自己的余热温暖着学生们的年轻心灵。
 
成就青年学子的优良品格
     在拯救年轻学子畸形灵魂的同时,于老师又在学生群体中积极开展“团队训练”等课程,以及“成长团队训练营”等活动。2005年至2009年累计指导15个班学生700余人,批阅硕士、博士论文168篇、33万6千字。2009年3月至11月进行了5次题为“我是谁——DISC性格特质分析”讲座,参与人数达700多人,通过一对一咨询、团训、讲座三项合计受益学生达2000多人,98%学生评价于老师的课程为A。在轻松愉快的训练课上,于老师竭心尽力的塑造着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和优良品格。在妙趣横生的讲座中,于老师充满智慧和关爱的光辉,为同学们点亮了一盏盏人生航线上的指路明灯。在于老师精心准备的“团队训练课”中,同学们都受益颇深。
   在课前,许多同学都感到自己十分孤独和无助、身边没有什么好朋友、无人关心,还有很多同学从小一直习惯了以自己为生活中心,很少融入集体,也有一些同学觉得自己身上没有什么优点和能力而感到自卑和持续的情绪低落。课后同学们都感觉到自己身上悄无声息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心理变化。同学们认识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使自己不再孤单;敢于向其他人介绍自己,不再因为内向让自己堵住了自己的光明前途;意识到了集体的力量,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不再认为世界上只有自己;也有很多同学发现了自己身上有着从来没有发现的优点和卓越的能力,摆脱了在与其他人相比时自卑的心理;更多的同学比从前更敢于张开口与其他人主动交流,学习到了应该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同学们都认认真真地记录下了自己课前课后的思想变化和对价值观人生观的重新认识。春种秋收,于老师付出的辛劳得到了丰硕的收获。在校的和已毕业离校的同学们经常给她写信,其中有很多都是从深圳等外地寄来的,同学们纷纷向于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一名学生这样写道:“一张小小的卡片已无法表达我对您的感激,永远忘不了拥抱那一刻您说的那句‘我永远是你的支柱’,谢谢您,我会坚强起来,因为我知道不管再遇到什么困难,我再也不会孤单,因为有您在我身边。”看着几近等身的感谢信,于老师觉得这是任何奖项、荣誉都不能代替的,是对她最大的肯定。
 
退而不休,只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性格开朗、精力充沛的于老师身体很好,家境宽裕,过了退休年龄的她完全可以像其他退休教师一样在家里享享清福。但她始终放心不下学生们的成长,想着可以发挥一名从事教育多年、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老教师的余热。回顾在学校工作的历程,最多的时间是做学生政治思想和管理工作,可以说她与这项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里素质状况非常了解。但社会发展之快,当代大学生压力之大,以简单的思想教育方式是不够的,对莘莘学子的眷恋之情,触动着她去探讨和学习新的育人方式。一次偶然机会,她意识到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管理工作可以从心理学角度着手,由此,于老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愿望油然而生。接下来就是在工作之余开始自学心理学,然后参加国际创伤心理治疗等相关培训班13次,系统学习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520学时,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共3本书800多页复习四遍,做练习题7500道,模拟分析20多例实际案例,学习了十几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为适应现在考试方式模拟答题卡练习20多遍,按要求写了两篇论文参加答辩,四部分考试一次通过国家二级咨询师资格认证,总耗时一年半。这么长时间和高强度的专业学习对于一位退休女教师来说,其辛苦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于老师一想到这可以帮助学生们,可以让自己的力量得以发挥,可以在退休后的时光继续为学生做点事情,学习的动力愈发高涨。“只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坚定的信念就这样伴着她一路坚持下来。
    于老师虽然是一名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在人生道路的晚年,仍然坚持对关心下一代的执着精神和人格魅力,不讲条件,不提要求,坚持有一份力,献一份热,有一点亮,发一点光。为青年学子们的健康成长默默地工作着,退而不休,余热生辉。2007年国家教育部授予于晓玉老师“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的荣誉。对于赞扬和夸奖,她并不看重,因为对她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她要继续发挥余热,在关心下一代的沃土上收获更丰硕的成果。 
 
 作者:赵嘉妮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报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