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源
摘 要 文中记述了哈工大的资深教授和干练的管理专家在离退休后参与黑龙江东方学院的建设所作出的无私贡献。
1992年秋,追随孟新陈雨波等同志创建民办高校“东方大学”(后教育部正式批准时改称“黑龙江东方学院”)。创办伊始,就明确办学目的有三条:1,给青年人增加一点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为离退休的老教授延伸一个继续贡献聪明才智于教育事业的场所;3,替有志于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老教育工作者开辟一块试验田。
凡事起头难。办学不是办企业,搞民办大学不是“下海”。中国的“民办”不等于西方的“私立”,学校不属任何私人所有。我们申明不接受一切要求回报的任何经济支助。我们要维护办学的自主权,坚持大学是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纯洁性,这样才能保证能按照教育规律行事。
办大学关键是办专业。民办大学的专业要办社会之所需,补原有学校之所缺,还要考虑自身条件。简而言之:要“(新生)进得来,(毕业生)出得去,(我们)办得起”,三者缺一不可。经过反复切实地调查研究,决定首批办6个专业:计算机技术,国际商务,现代会计,涉外文秘,装潢设计,建筑室内外装饰。即先从“软”专业入手,积累办学资金,逐步增办“硬”专业。这学期26个本科专业中工科专业已达11个,占42%;涵盖机,电,土,化等四个传统基本工科专业类。在校生10196人中,工科生有4955人,占49%。
办专业关键又在于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关键之关键又在于要有教师带头人。他们应该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1,有教育经验和学术威望,2,有从事民办教育事业的志趣,3,有继续从教的精力和体力。为了动员一些老专家出山,解除他们的顾虑,我们不是聘请他们当系主任或专业主任,而称之为“主任教授”。“教授”是主语,“主任”是定语,强调其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和学术领导,尽量避免或减轻其行政事务负担。这方面的任务另外组织一支队伍来承担。经过逐一登门造访,筹集了6位志同道合者,组成了第一批6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主任教授。他们是王开铸,尹缙瑞,吴凤山,曲若镁,李静和倪琪。其中前三位是哈工大的,后三位依次来自黑大,师大和建大。现在建大回归工大,于是6人中有4人来自工大,三分天下有其二!(其中王开铸,尹缙瑞和曲若镁3位坚持至今,成为建校元老,刚刚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即将退下来。)后来专业逐渐增多,到如今共有26个本科专业(含32个专业方向),主任教授总数也逐渐增多。根据今年4月份统计,全院主任教授达54人(由于文革形成的断层,其中有少量在职教授;另外,其中部分因年事稍长,已定离任)。54人中,来自工大的共有17位,约占三分之一。他们是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部的王开铸,姚万生,郑载满;生物化学与食品工程学部的张兰威(兼);建筑工程学部的吴振声,黄达清,王长林,王永平,孙萃芸,周立军(兼),齐加连(兼),赵晓龙(兼),杜茂安;机电工程学部的刘挺荣,侯琳琪;管理工程学部的张德旺(兼),经济与贸易学部的尹缙瑞。工大还有吴凤山,倪琪,刘志和三位主任教授先期离开东方学院。加在一起,主持建设东方学院专业的哈工大教授前后共计20人。所以哈工大是东方学院的坚强学术后盾。
主任教授是东方学院的学术核心。办好大学还需要一批高教管理专家,形成管理核心。我们从高校离退休的资深管理干部中择优聘用了一批英才,分兵把口,负责各方面的工作。我们的人事制度,强调三项原则:亲属回避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机构上做到精简,高效,职责分明。职能部门实行一长制,一般也不设副职,下面也不设科。因此负责人必须是这一领域里的专家成手,熟悉该领域内全部业务。既是政务公务员,又是业务公务员,一身而二任。哈工大来的管理干部最早的如吴广昌名为教务长,其实下面只有三个干部(两位原黑大教务处的科长),从安排课表,分发教材一直到组织通勤车,都得亲自插手。吴庚恕当秘书长时,手下也只有一个干事和一个打字员。最初还兼管过人事。尹义,沈星兴是最早来此分别负责一个专业学生工作的同志,更是事无巨细,一人包办。在东方学院前后担任过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还有李继凡(历任二部主任,教务处长,图书馆长),韩学勤(总会计师),戴梦娟(人事处长),林声章(基建处长),王孟华(财务处长),乔士辉(管理学部常务主任,代主任),张其田(经贸学部常务主任),赵砚石(经管学部学生工作副主任),刘福汉(教务处研究员),李德成(建工学部学生工作副主任),鲍修(历任建工学部教学副主任,评估办副主任),戚鹏生(教务处研究员)等。其实这些同志大多是大材小用,但大家不计较名份地位和待遇,兢兢业业地在那里作默默贡献。其实在东方学院的工作,比在哈工大原岗位的工作要辛苦得多,而待遇也不高。
东方学院所以能够在短短的15年内办成一所本科普通高校,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将达到万人在校生规模。成绩的取得,首先要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从内部来看,则得力于以主任教授为首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以高教管理专家为首的干练的行政干部这两支队伍。我们称之为“专家办学,教授治教”。这是我们的优势
东方学院的教职工,来自哈市各高校,可说是从“五湖四海”汇聚起来的。虽然传统习惯作风难免存在一些差别,但绝大部分是离退休人员,年纪虽然大了一点,好处是大家都已经摆脱了名缰利锁的影响,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称之为“同仁办学”,大家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各司所职,其乐融融。来此以后,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新同志,也是人到老年,难得的机会。其实哈工大解放以来就是讲“五湖四海”精神,反对宗派主义,小圈子作风。所以在这里更加觉得理所当然了。
进入21世纪后,为了新旧交替,哈工大领导支持下,先后同意调来左长滨和李成文两位同志担任副院长。哈工大和东方学院的关系继承下去,有了组织保证。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民办高校,不能脱离公办老大学的帮助,甚至说过中国的民办大学还不得不有些“寄生性”;但是民办大学的存在,其实也有利于延长并充分发挥公办大学宝贵的学术资源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讲,也有利于公办大学加速新生力量的脱颖而出。总之,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是有好处的。
希望哈工大继续关怀东方学院这个新生事物的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周长源,1930年生,浙江平湖县,东北工业学院毕业,53年来哈工大,教授、副校长。93年任东方学院常务副院长。著有:《电工原理》、《电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