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退休是工作的结束 还是工作的继续-----钟善桐

发布时间:2013-02-10被阅览数:592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钟善桐
 
    摘要: 退休后应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对于身体健康,有科研能力和科研方向,又能找到科研经费,又愿意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退休教师,建议领导给予支持,为他们合理合法地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我出生于1919年。解放后于1950年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一直到今天没有离开过哈尔滨。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虚度了十年宝贵的年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才有机会和条件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是1979年60岁以后,遇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才给予我新的机会和动力,积极做一些自己想做又能做的工作,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能力。
    1976年开始从事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这是介于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新结构,称为组合结构。它具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却又相互弥补了彼此的缺点,特别适合我国的国情,很有发展前途。因此,我就从基本构件开始,结合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系统地开展了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科研成果。从1979年到1999年,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其中包括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1984年获黑龙江省第五届劳动模范称号。共发表论文160多篇,著作共14个版本,包括本科,中央电大和自学考试的《钢结构》教材。专著有《预应力钢结构》(哈工大出版社1986年)、《钢结构稳定设计》(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钢管混凝土结构》(修订版,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钢管混凝土结构》(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高层钢管混凝土结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主编:《高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研究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
    1988年做为创始人之一组建“国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合作研究协会” 。1988~1994连任第一,二届主席;1994年被授予名誉主席。1986年组建中国钢结构协会下属二级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并当选为理事长,一直连任五届,现为(2004)名誉理事长。
    1998年四月领导来家访,正式宣布了我的退休。这标志着我在学校中的教授工作的正式结束。对我来说,不能说是意外,只能说是例外。因为1998年我已是80岁的老人了。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已经比规定的退休年龄推迟了15个年头,多干了十五年.也是哈尔滨建筑大学的例外。当然,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领导的器重。
    土木工程学院可以说是人材济济,好比长江水,后浪推前浪,所以退下来后,我并未被返聘,是一退到底,从教师名册中除了名,不过要求把尚未结业的研究生负责到结业为止.显然,这应该说退休就是我工作的结束!
    多年来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开展了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指导历届研究生工作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入地探索,逐渐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学科。并在1994年创立了《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
    在这里,简要地解释一下《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的含义。
所谓钢管混凝土就是把混凝土灌入钢管中而形成的一种构件,它既不是混凝土结构,也不是钢结构,而是一种新的组合结构。适用于做受压构件(如柱子和拱)。这种结构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产生了。我国是六十年代初开始从前苏联引进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承载力高,塑性好,抗地震性能特别好。和钢结构相比,可以节省一半钢材,降低工程造价约一半;和混凝土结构相比,可节省约2/3的混凝土,而用钢量基本相等,重量可减轻2/3,而施工进度可大大提高。
    由于这种结构具有上述的优点,十分适应我国的国情;因而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特别快。在这一领域中,我们是首先把它视为是一种新结构来研究,并逐渐地形成为一种新的学科。可以说,在这一领域中,我国已成为研究工作最深入,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国家。在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最高的超高层建筑:74层,高291.6米。建成了世界上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跨度最大的公路拱橋,跨度达460米。迄今为止,全国已建成的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已达六十多座,已建成的采用钢管混凝土的拱橋已接近三百座之多。
以下简单地解释一下有关钢管混凝土的研究工作。
    钢管混凝土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钢管中灌入了混凝土成为一种构件。很多人(包括国内外)的研究方法是分别研究钢管和混凝土的承载力,同时考虑到钢管约束混凝土的作用,分别得到钢管和混凝土的承载力,然后把二者加起来就得到整个构件的承载力。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却无法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工作性能的变化,也不能了解当构件为不同形状时性能变化的内在联系,也不能计算复杂受力状态下的承载力。
    在这种研究方法和结果的指导下,圆形构件的承载力是一种计算方法,方形的又是一种计算方法。实心的是一种计算方法,而把中间部分混凝土去掉一部分而做成的空心钢管混凝土则又是一种计算方法。因此,目前我国已经制订了圆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方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还有空心圆形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将来还需要制订八边形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等等,因为工程中已经采用了八边形的,甚至于还会有其它形状的钢管混凝土构件。
    出现这种情况是上述研究方法的必然结果。
    我们的研究方法走的却是另一种途径,是把钢管混凝土构件看作一个统一体,当作是一种新材料,研究它的总体性能.因此掌握了各种不同截面形式的钢管混凝土构件之间的性能关系,由此而形成了《统一理论》。
由《统一理论》指引着研究方法,获得了《统一设计公式》。
    无论是圆形,方形,矩形,也无论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都可用一个统一设计公式去进行设计。也就是说,只需制订一个设计规范,就可包含各种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应该说这是一次很大的进步.
    当然,已经取得的成果,并不是我个人的成绩,而是四十几位研究生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我个人深刻地体会到培养研究生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不但培养教育了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科技人才,而且由于教学相长,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教师如果没有研究生的配合,很难取得很大的成绩,更不可能很快取得成就。
    1998年退休了,对我来说,意味着“工作结束了”,但当时我对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成果,虽然已经创立了《统一理论》,并获得了各种截面,如圆形、八边形、方形和矩形实心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工作性能的变化规律,以及他们的统一设计公式;但是还没有把空心和实心构件统一起来.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身体还健康,头脑也还清楚,对自己创立的这套理论还不完整,就此停止吧!又觉得可惜,这也是科技发展中的一大损失。作为教师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只能尽个人的能力,慢慢地走一步算一步了。
    没有想到,2003年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位过去科研工作的合作者找到我,他们过去制定的《空心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要进行修订。过去工程中只采用圆形截面,规程中也只有圆截面构件的设计方法;而工程中除圆截面外,已开始采用方形和八边形的,为此设计规程必须修订。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有了经济上的支持,就有了继续进行研究的可能了。也可以完成我尚未完成的研究目标了。可是只靠我个人的力量,没有研究生的配合,也是完不成这一任务的。怎么办?
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得到了一位在岗的博士生导师的同情和支持,两次以她的名义招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各一位转给我指导,这才使我得以完成我尚未完成的宿愿。
    现在已完成一百多个试验,也已经把空心钢管混凝土和实心钢管混凝土构件的设计统一起来了,可以说《统一理论》基本已经成为完整的理论了。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深入和提高;这将是后人的任务。
    根据以上情况和我的经历,退休后我的工作结束了,可是实际上我的工作还在继续。不过这种工作是不合法的。因为我没有招收研究生的权利,现在指导的研究生纯系私人行为,学校是不承认的,也不会给我岗位津贴。
    这里,我想提一个问题.教师退休后,如果健康条件好,在科研方面有一定的条件和方向,个人又愿意继续未了的科研工作。对于这种人,领导如何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得以合理合法地继续发挥作用,为科技发展发挥余热,因为这无论是对国家和科学发展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作者简介:钟善桐  男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9年5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1950年毕业于公立川北大学土木系,195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班毕业。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研室副主任,哈尔滨建筑大学研究室主任。国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合作研究协会主席,现任名誉主席,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钢结构协会顾问组成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先后共培养工学硕士学位46人,工学博士学位16人,指导博士后3人。1995年创立了”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使钢管混凝土结构成为一个完整獨立的理论体系,和新的设计方法。促进了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同时,在预应力钢结构及高层建筑钢结构方面也做出了可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