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只留清气满乾坤——缅怀离休干部顾秋心教授

发布时间:2013-03-22被阅览数:940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一、巾帼不让须眉——女中豪杰
 
     顾秋心从来就没把自己归位于女流之辈。
    1944年9月,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迎来最后胜利的阶段,顾秋心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那年她刚20岁。
    到上海交大电机系学习的她面临着两种专业选择:电力或电讯。
    电力专业是搞发电厂、电力系统和电机制造的,属于“强电”专业。电讯专业是搞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属于“弱电”专业。当时的系主任强力推荐她选学电讯专业,因为她是女生。但她想到,当时中国方兴未艾的大工业建设更需要“强电”方面的人才,就毅然选择了电力专业。
    1948年8月大学毕业分配时,许多大发电厂来学校招人,学校多次把她推荐上去,但也因为她是女生,没有一个发电厂愿意接受女大学生。后来,学校想让她留校任教。能留在上海交大这所全国著名的大学教书对一位年轻女子来说应该是再好不过的职位了。可这个位置还是被她拒绝了。最后,她硬是凭着自己的执著,跟着东北招聘团去了辽宁的本溪煤铁公司,成为公司动力部里唯一的女性技术员。在本溪煤铁公司工作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顾秋心随工人师傅跑工地下车间,根据工人老师傅们的工作经验和自己的亲身实践,编写了《电气工程施工规程》和《电气工程质量检查规程》,并在1950年国庆,获得本溪煤铁公司“迎接开国纪念日生产竞赛”三等奖。
    1950年末,在全国支援哈工大的的浪潮中,顾秋心被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任物理助教,1951年秋入研究班随苏联专家学习,1954年4月研究班毕业后留校电机系任教,由于工作需要曾先后调至电工学教研室、半导体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任教。她服从分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其主编的《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一书被推荐为全国交流教材;编著的《开关理论与逻辑设计》教材被评为哈工大优秀教材二等奖,并一直担任专业教学副主任。1962年,她也成为第一代哈工大“八百壮士”中,首批由哈工大自己培养的40名副教授之一。1984年起,顾秋心在《电子学报》、《计算机学报》陆续发表多篇数字技术方面的论文,成果突出,多次被国外杂志收录。与此同时还经常为学术杂志和高校学报评审论文。1987年3月晋升为教授。顾秋心同志曾是黑龙江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先后多次获得过全国妇联、黑龙江省妇联、航天工业部授予的“三八红旗手”称号以及省、市、哈尔滨工业大学授予的“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89年,在哈工大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了近40年的她离职休养。
    顾秋心在哈工大的特长是讲课。而她真正的功底在于备课。
    通常的备课过程就是把课堂上要讲的内容捋顺,保证把该讲的内容都讲到,不讲错,不遗漏。她的备课却不仅限于这些。
    “认真”、“精心”是顾秋心授课的准则。
    认真,是对自己的要求。每次开新课之前,她都要仔细地研读一遍教材。如果发现教材中有任何模糊不清的概念或叙述,她就一定要找到其他有关文章,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做进一步的研究。她有一种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是一种逻辑判断和开放思维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使得她对知识的理解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材或文章中已有的叙述,而是将课程的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真正明白其概念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要这样叙述。
精心,是对学生的负责。给学生上的每一堂课,顾秋心都会认真准备,即使是一门她已经很熟悉的课。她总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尽量把大家在听课中可能遇到的困惑想得周全些,把讲课的语言表达得更精确些。她常说:“教师讲课时一句不恰当的语言,会给学生一个模糊概念,使其反复思索而不得其解,甚至产生错误理解,进而影响后面的听课效率。”正是这种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认真态度和精心准备的讲授风格,使得顾秋心成为学生们特别喜欢的老师。
    顾秋心第一次走上哈工大讲台时,还只是个年轻的助教。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要给一个50 来岁的讲师代高级班的物理课(高级班的物理课原来一直由俄国老师讲授,后来由这位讲师接替)。当大教室里的学生们看到一个梳着短发的小女子走上讲台时,对小老师的不信任让他们纷纷离开教室。看到教室里寥寥无几的学生,她镇静了一下,就开讲了。一个清亮的女子声调回荡在大教室里,抑扬顿挫的讲解,集聚着一双双探索知识的眼神,充满激情的语调,激励着一个个勤于思索的头脑。渐渐地,一个接着一个,之前出去的学生又都悄悄地溜回了教室,大教室里的座位又重新坐满了人,还有人索性从窗户爬了进来,一会儿,教室的几个窗台也都坐满了人。独特的讲解,清新的气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后来,窗户外面也都站满了人。课后,学生代表找到教务处要求让顾秋心接换原来给他们上物理课的那个讲师。
 
    二、科学专研——破解“天书”
 
    在顾秋心教授的授课生涯中,最难上的一门课是被大家称为“天书”的《数字逻辑》。
    当时哈工大计算机系有一位年轻教师,在文革动乱的十年中,他躲在家里,埋头读书,刻苦钻研关于数字逻辑的新理论。文革结束后,他的研究成果在多个国家级学术杂志发表,他在国内的数字技术学术领域里崭露头角。为了把数字逻辑的研究发展下去并推广开来,他编写了一份讲义,并开了一门全新的《数字逻辑》课。然而,他的讲义却被称为“天书”,没有人能看得懂。为了帮助其他教师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计算机教研室把年轻的顾秋心请了出来。
    起初,顾秋心和学生们一起听他的课,也听得稀里糊涂,看他的讲义也看不懂。她也不是神仙。
    为了搞懂这本“天书”,顾秋心花费了全部心血,调动了自己的全部能力去学习、研究、思考。很快发现,之所以许多老师把这本讲义比作“天书”,是因为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字逻辑》理论本身,而《数字逻辑》是建立在《离散数学》的有关理论基础之上的,没有《离散数学》的理论基础就无法进一步理解《数字逻辑》的理论。“磨刀不误砍柴工”,顾秋心立刻补学《离散数学》的有关理论。有了理论的指导,“天书”也有了破解之策。
    在开始参加《数字逻辑》的教学后,顾秋心又发现“天书”讲义存在着一个根本的问题----这本讲义是以学术论文的方式编写的。由于作者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其编写的内容只适宜于给专家阅读,不适宜于用作讲义给学生学习。为了弥补“天书”讲义的缺陷,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这门具有深奥理论的课程,把自己深读想透的理论,通过浅析推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结合几年讲授《数字逻辑》的经验和体会,她又重新编写了《数字逻辑》讲义。“天书”就这样被破解了。
    讲授《数字逻辑》课程的机会又把顾秋心带到了数字逻辑理论的科学研究领域。在教学中她发现了很多当时还没有解决的课题,于是就投入到了这些课题的研究当中。多年来,顾秋心在数字逻辑理论领域中的研究硕果累累,这些研究成果都被发表在国内几个著名学报(《计算机学报》和《电子学报》)。顾秋心投出的文章的录取率是100%。她常说自己运气好。
    结合多年来在数字逻辑和开关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顾秋心编写了一本《开关理论与逻辑设计》的新教材,以反映当时开关理论方面的新动向。198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新教材。新出版的教材马上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同。大家公认,这是国内第一本反映了“多值逻辑”这个新学科的教材。杭州大学把这本书作为电子类研究生的必读教材。宁波大学也立刻订购了几十套。上海交大一位老师在朋友处见到这本书,非常兴奋。他说一直想寻找这样一本书,现在终于见到了。有一位女孩的姐姐在美国留学,由于语言上的困难,学习有些吃力。偶然一次,姐姐在一个同学那里看到了妈写的这本《开关理论与逻辑设计》,发现她的美国老师讲的大部分内容在这本中文教材里都有详细地讲解,立刻托在国内的妹妹买一本给她邮寄去。
    《开关理论与逻辑设计》被评为哈工大优秀教材,荣获二等奖。
 
    三、信任和责任——为百姓排忧解难
 
    1977年,十年“文革”结束,中断了的“政协”和“人大”的制度重新恢复起来。1978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与此同时,顾秋心当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
    当选“人大代表”是荣誉,更有一份职责。在她心中,这份职责的份量就像天平上的砝码,它随着群众不断反映的事件而加重。
    一天,顾秋心接待了学校的一名水电工师傅,这位老工人向她投诉了他因房子问题与当时的一位处长发生纠纷,他被打成骨折,儿子受惊跳楼摔断了腿,最后他被迫搬出与这位处长“合厨”的住房,躲避住进一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他多次找到公安局,但持续了四年也没得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为了帮助老工人维护自己的权益,顾秋心奔波于南岗区公安局、南岗区法院、哈尔滨市中级法院,最后一直到黑龙江省高级法院,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又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最后这位老工人终于得到了一个公正的判决。虽然赔偿的钱远远抵不上八年来老工人一家所遭受的各种损失,但是分清了是非,伸张了正义。老工人高兴地说:“我今天总算听到了一句公道话,即使一分钱不赔,我也高兴!”
    类似的长期遗留下来又非常棘手的冤错案件,顾秋心还经历了很多。她利用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去详细了解事实真相,以“人大代表”的身份督促有关部门介入并帮助解决这些长期遗留的纠纷,重新处理“文革”期间不公正的决定。虽然那些长期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但她的呼声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寻求她的帮助,更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被送到了顾秋心的面前…:
     哈工大医院的一位女大夫因为邻里纠纷而被非法拘捕。她奔波于区公安分局、市公安局以及省公安厅,历经五年,终于使这位大夫得到了平反。
哈工大一名研究生因为邻里纠纷被错判了四年徒刑。她为了使他得到一个公正的结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做着不断努力。
    哈工大一名职工的妻子,因被错划为右派的丈夫的株连而失去公职。她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对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取证,并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不断地反映和督促有关部门,最后使其复职。
    哈铁分局的一名会计因坚持财务制度而遭到单位领导的打击报复。为伸张正义,在八年多的时间里,她多次给省纪委书记写信,向省纪委信访处反映,向黑龙江日报社呼吁…,直到自己两届“人大代表”的任期结束。
哈工大一名老师因在“文革”中受迫害失去右臂。她结合对此事件的调查了解和对“文革”中各种情况的客观分析,不断为其争取应有的权利,最后这名老师的假肢安装和调整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一名工人老党员,在1954年国家经济困难时,响应党的号召,自动降低一级工资,当国家经济情况好转,恢复原工资时因故被漏掉了。在哈工大退休时,老人希望能够解决历史遗留的工资问题。她积极地替他多方打听有关信息,最后在省人大开会期间,找到了来自于老人原单位的人大代表,解决了这位老党员的退休工资问题。
    南岗区商业局一名职工,因遭打击报复,先被下放到农村,后又被强制退职。年老后,丧失了农业劳动能力的他要求回城复职。在历时三年的时间里,她不断地奔走于地区政府,各级信访办、民政厅和省政策研究室,寻找各种可行的解决方式。
    曾经在哈工大校区内的哈尔滨汽车电器厂(喇叭场)长期排放未经处理的二氧化氮废气及喇叭试验噪声,污染校区环境。在向省人大提出治理污染的提案后,她又多次向省、市环保局反映情况,跟踪提案的处理进程,同时还给也是“人大代表”的省机械局局长送去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在局长的亲自督促下,喇叭厂的污染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为哈工大计算机系已故教师的私产房争回权利…。
    帮助哈工大一名教师收回在“文革”中被迫上缴的住房…。
    帮助道外粮管处的一名有病的职工解决住房问题…。
    顾秋心以卑微的姿态,仔细聆听每一个弱小人物的哀怨,倾心体验一个个事件带给相关个体的痛苦,将关爱带给那些受创的心灵。她有无畏的勇气和决心,无惧前面是陡峭的山岭还是充满荆棘的小路、是权势的炫耀还是无数次的敷衍和推诿,她始终坚韧地追踪事件的真相,不知疲倦地据理力争…。
    不管是有关国家或学校的“大事”,还是只影响个人命运的“小事”,只要经手,顾秋心就用自己的一腔真情和坚持不懈地努力,不停地奔走于各有关部门,写信给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有关领导。白天,为百姓办事,她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夜晚,为学生负责,她精心备课,撰写讲义、论文到深夜,经常只能伏案而睡…。
    她常说:“我利用人民代表的身份帮他们呼吁,为他们申诉,往往比他们自己的申诉容易受到重视,从而能使问题解决得快一些。”
从1977年到1987年,顾秋心连续两届(第五届和第六届)当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
    1979年及1983年,她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妇联授予的“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四、余阳似火——翻译德龄全集
 
    作为一名理工科领域的佼佼者,顾秋心的英语和翻译水平更是独树一帜。顾秋心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因翻译和出版了德龄公主的英文著作《清宫二年记》和《童年回忆录》在翻译界已小有名气。到1989年,除了顾秋心已经翻译的《清宫二年记》和《童年回忆录》外,德龄公主的其它著作当时在国内尚无人翻译。
    1989年,65岁的顾秋心教授离职休养,有了更多时间的她与爱人—同为哈工大计算机学院离休干部邓伟霖教授一起又着手翻译起德龄出版过的其它关于清宫的书籍,先后翻译完成了《天子》和《老佛爷》。1996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以《德龄话光绪》和《德龄忆慈禧》的名字出版了这两本书。
    1993年,为适应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哈工大决定创办一个英文版的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由当时的副校长,学识渊博的周长源教授牵头任主编。有着扎实的科技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英文翻译技术的顾秋心就成了英文版学报副主编的最佳人选。她接受了学校的邀请,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创建英文版学报的工作中。第一期创刊号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也被学校评定为一级刊物。顾秋心也为创建学报英文版被学校授予荣誉证书。
    鉴于她为哈工大的特殊贡献和在我国翻译界的卓有成就,1993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忙过了英文版学报的创建后,顾秋心和爱人又继续着对德龄的其它著作的翻译。她一个宏伟的计划,就是要把德龄出版过的所有英文版的书翻译成中文,并集结出版一个德龄全集。2001年,在她和爱人在美国游玩期间,特意去了麻州最悠久的波士顿图书馆(Boston Library)查阅德龄的作品,她还请她的一位美国学生帮忙在MIT联网图书全美收藏书库中查找所有德龄著写的书,收集到了德龄的全部八本作品。
    2003年,当顾秋心在邓教授的协助下完成了德龄的所有关于清宫的书籍的翻译工作后,“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德龄公主文集----《魂在紫禁城》(上)(下)二册。2006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又将这部“德龄公主文集”分册印刷,出版了系列书籍《清宫二年记》,《童年回忆录》,《慈禧御苑外史》(老佛爷),《光绪泣血记》(天子),《莲花瓣》,《金凤》和《皇室烟云》。
    年逾八十高龄,仍能完成这么多部德龄作品的翻译工作,在和时间的赛跑中,她赢了!
    顾秋心的路越走越长,她又开始挑战德龄公主去世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一本与以前那些有关“清宫”内容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且翻译难度很高的书。2008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她翻译的这本《现世宝》。
    原来看似很难实现的翻译出版德龄全部作品的宏大计划经过顾秋心和爱人离休以后20年的不断努力和辛勤工作,终于圆满完成了。
鉴于她在我国翻译界的突出贡献,2008年9月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的荣誉称号。
    闲不下来的她又开始集中精力翻译起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雷·布莱特伯里(Ray Bradbury)的系列科幻小说。2009年,85岁高龄的她,翻译完成了《火星移民记》(The Martian Chronicles),87岁时,又译完了《纹身人》(The Illustrated Man)……。顾秋心利用离休后的时间,为社会,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余热”。我们也许不知道应该怎样来定义顾秋心教授的年龄,可她每两年就有新的译作源源不断地问世。85岁的她却又开始把她翻译的火星移民记》和《纹身人》手书译文,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了计算机,2011年10月,病入膏肓的她终于把最后的两本手书译文变成了现代化的电子版译文。
    她的生命似乎有着无限的张力……。
 
    五、“得诸社会,还诸社会”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老,当日历翻动到某一页时,我们就会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的日历还在继续翻动着,顾秋心教授却似乎看到了她的“那一页”。
    2008年,当顾秋心教授检查发现自己身患癌症后,这个当年获得过“叔苹奖学金”的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心里涌现出了“得诸社会,还诸社会”----这个叔苹奖学金受益者一生遵循的准则。她要遵循原则,她要实现人生的准则。她坦然地继续做着她的贡献----2011年11月7日,在哈工大校医院,弥留之际的顾秋心教授在病榻上和中国红十字会签订了用于我国医学研究的遗体捐献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订了眼膜捐赠书。21时22分,顾秋心教授安详地走完她的第87个春秋,永远离开了我们。
    顾秋心教授以科学无畏的精神,为国家为别人奉献出了自己最后的全部----真真切切的全部,没有一丝保留的全部,只留清气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