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叶文柄生于1927年8月24日,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和国防科研,他被哈尔滨工业大学流体控制及自动化系称为建系元勋。他的一生平凡而富有色彩,下面带你走进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
我的父亲是上海人,生长在一个大家庭里,除了爷爷奶奶,还有兄弟姐妹10人,父亲排行老四。父亲的少年是动荡的,1942年上海沦陷,因为家庭生活困难,父亲中断高中学业,在上海东华商业银行做练习生工作了三年,赚取收入帮助养家。1945年抗战胜利后,父亲才重返民立中学上学,民立中学用英语讲授数理化地理课程,中文学孔子的论语。高中阶段基本都是用英语学习,所以父亲的英语很好。
1948年父亲考上了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在大学二年级时,风云突变,爷爷因病去世了,家里没有了主要经济来源,没钱交学费,最后父亲只好被迫停学。1950 年10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来到上海大同招一些大学生去那里学习,条件是免学费,免费提供食宿,但需要学习一年俄文后再插班大学二年级,这在当时是父亲唯一继续学业的途径。尽管哈尔滨冰天雪地,寒风凛冽,五谷粗粮,但父亲毅然征得母亲的同意,怀着青年人的梦想,提着一个皮箱和一个铺盖卷,离开生他养他的大上海,来到千里之外、茫茫遥远的哈尔滨,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
父亲本科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执行的是前苏联学制,本科五年。父亲这一届学生都是苏联派教授专家上课,班上还有几个白俄学生。因为英语底子好,父亲俄文也学的快,一年后就进入机械制造专业的二年级下学期跟班学习。本科期间,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6月,父亲本科毕业,这时哈工大刚刚成立了“水力机械教研室”和“水力机械实验室”,并聘请苏联专家来华筹建动力系水力机械专业。由于成绩优秀,哈尔滨工业大学决定让父亲留校作为预备师资,入读当时新成立的水力机械专业研究班,他们这一届共7名研究生直接跟随苏联专家读研。
父亲研究生学的是水力机械专业。他的第一位研究生导师是苏联专家巴依巴科夫·奥力戈·弗。苏联专家巴依巴科夫从苏联鲍曼工学院来到哈工大领导“水力机械专业和实验室”的创建工作。巴依巴科夫是水轮机和水泵方面的专家,7名研究生作为苏联专家的助手,协助创建实验室。他们从实验室基建开始,打水泥地基,修筑水泥池,建设实验台。苏联专家不懂中文,父亲就作为同声翻译将他的建设意见、设计蓝图译成中文实施。1956年10月,巴依巴科夫因病回国,苏联专家布达耶夫·杰·阿斯拉姆别柯维茨接替巴依巴科夫的工作。布达耶夫是水轮机方面的专家,继续做父亲的研究生导师。父亲就这样一边读研究生,一边在苏联专家的领导下参加水力机械教研室的建设工作。1957年6月,父亲研究生毕业,捧着红色的证书,父亲心潮澎湃,不禁潜然泪下……这恐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吧!
父亲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水利机械教研室成为一名专业教师。1957年9月,第三位苏联专家普罗科费也夫·弗·尼从苏联鲍曼工学院来到哈工大筹建“容积式液压传动及动力式液力传动”专业。普罗科费也夫是液压与液力传动方面的专家,共招了6名研究生。教研室就指派父亲协助普罗科费也夫筹建“液压传动及液力传动”专业,并兼任苏联专家的同声翻译。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父亲亲手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液压传动及液力传动”专业。专业成立之初,父亲作为液压教研室主任和苏联专家联络组组长,为专业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0年,父亲被评为讲师。他参与国防尖端的科研合作,研制出某导弹的液压舵机样机,在新技术展览会上展出,但却不能发表论文,因为那是国家机密,只有那腾飞的火焰,是献给他的礼花。
父亲以流利的俄语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在科研教育领域大展宏图,尽情施展他的才华。他为人谦虚谨慎,善待所有的人,他的人品有口皆碑,1963年被哈工大树为优秀典范。他精通英语、俄语,后来还学习了日语。父亲数学功底好,心算能力强,对数理化有着超强的理解力,这为他攻克科研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多才多艺,通古博今, 是小有名气的才子。他喜欢桥牌,给身边的人带来温馨和快乐,他的书法更是学校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喜爱古典音乐,收藏了不少世界名家的乐曲,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架苏联产的留声机,每到周末,贝多芬的交响乐和斯特劳斯的圆舞曲, 就伴随着我们度过一个个愉快的时光。
1970年,根据中央军委“一号命令”,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搬迁到长沙,哈尔滨工业大学搬迁到重庆,父亲所在的专业和哈工大的五系与哈军工合并。于是我们举家搬迁到了长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时改名为长沙工学院(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父亲在长沙工学院一系103研究室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
1976年6月,国防科工委决定重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将哈工大从重庆迁回哈尔滨。于是父亲一行专业人员带着实验室仪器设备调回哈尔滨工业大学,父亲任教研室副主任。这时哈工大其他各系也刚从重庆调回,哈工大正处于重建阶段。父亲回哈后立即投入紧张的重建工作。建立教研室、实验室,建设实验台架,开展教学实验,致力于液压专业工作,很快教研室和实验室初具规模,一切走上正轨。
1980年, 父亲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副主任。为了更好地为国防科研服务,提供正确的所需数据,父亲决定建造两台“液压负载模拟器”实验台。没有经费怎么办?父亲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科研经费、协作经费,还不够,父亲就用自己的名字去贷款,最终成功建成了两台“液压负载模拟试验台”。试验台的建立为培养国防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为国防科研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在后来承担的航天部《负载模拟器》项目的研发制作中,完成了研制性能较好的单通道负载模拟器的科研试验装置,1985年发表的有关该课题国际论文被收入四大检索。这就是父亲,为了事业不惜一切代价,不计报酬,用自己的钱去为国家建设试验台,他无私奉献、不追逐名利的品格深得学生敬仰和同事赞誉。
1983年,前苏联专家布达耶夫·杰·阿斯拉姆别柯维茨已是苏联驻联合国的高级官员,卸任退休回国时路过中国,专程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来看望父亲。经学校领导批准,父亲在教研室接待了布达耶夫。20多年没见,物是人非,布达耶夫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是那割舍不掉的师生情让两人再次相聚。
父亲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专业人才,包括15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很多人已是国家的栋梁。任教期间,父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讲授了《液压传动》、《液压随动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动力学》、《容积式液力传动》和《液压专业英语》等课程,主编了《液压专业英语》教程,他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液压传动》一书为全国高校本科生教科书。他在液压专业杂志上发表了15篇论文,1985年还去日本东京参加了第一届国际液压技术学会。他曾担任《液压工业》杂志编委,黑龙江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液压与气动学会副理事长,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伺服机构专业成员,并获得航空航天工业部工作三十年的荣誉证书和黑龙江省政府颁发的教师荣誉证书。
改革开放之后恢复职称评定,1980年父亲被聘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历任液压传动教研室主任、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室主任、动力工程系副主任、国防科技工业节能中心副主任等职。直到1990年底,父亲才离开他一生热爱的事业,离开他的工作岗位。退休后,他还与大庆石油管理局协作,主持开发科研项目。父亲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奉献给了他喜爱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他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他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流体控制及自动化系的建系元勋,航空航天各大研究院所、各卫星火箭发射基地和中心都留有他工作的身影,都有他的学生在担任科研重担和要职。
父亲的一生,是奋斗、友爱、孝顺、宽容的一生, 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他在哈工大是有名的好大哥、好老师。他还是个孝顺父母的好儿子、呵护妻子的好丈夫、爱护女儿的好父亲。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平凡而慈祥的父亲,一个在我的心中最伟大的父亲。
父亲的晚年生活是很惬意的,他经常在哈工大的校园里散步,与老同事、老朋友聊天。每逢节假日,在老年大学学习唱歌跳舞的母亲和同伴们上台表演,父亲则是她们忠实的摄影师。他练书法、学绘画,悠然自得。父亲的字端秀清新、酣畅淋漓,给人一种流美、飘逸、灵动的感觉,让人看了倍感舒适。父亲学画是在近年的事,他的自身修养使他对绘画有更深层次的领悟,他的画很雅致,很有灵气。他将书法、绘画、文学和修养等方面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把自己的情怀沉浸在画中,把江南的清淡和北方的浑厚整合在了一起。父亲的画里,山川草木、花鸟鱼虾都赋予了生命,那里有他幸福生活、恋乡情结和童真情趣的自然流露。
祖国的大江南北、世界的名胜古迹都留下了父母相拥的身影和足迹。2004年5月, 父母去澳大利亚墨尔本和姐姐住在一起。父亲在他八十岁寿辰纪念画册中曾写到:“我和爱人经常去海边游览,沿着沙滩散步,欣赏广阔的大海,晴朗的天空一望无际,看着雪白的海鸥在沙滩上觅食。在夕阳西下时,天空飘着一片片彩霞,海边的白鸥在晚空中飞舞,多美的一片景色呀!令人神往。让我不由得吟起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落霞孤鹜兮齐飞,秋水长空天一色’的绝句!大自然的景色真令人陶醉……回想起我们共同走过的人生历程,历历在目,问心无愧,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了。在此颐养天年,不觉相拥而笑。”
2013年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每当皓月当空,月光满地,就会联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想念祖国与我们的亲人们! 我感谢祖国对我的培养,感谢亲人们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我患难与共的爱妻给了我们两个可爱的女儿。她们非常孝顺,可爱可亲,让我们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人生如斯,吾愿足矣!耳边不觉响起《夕阳红》的歌声,歌声在回荡! 人生似梦,又不似梦! ”
父亲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人生的岁月真像一首美妙的乐曲,有高音、低音、中音,有众多乐器组创出高亢、低沉、优雅抒情的旋律。贝多芬的《英雄》和《命运》激励我奋发自强、拼搏进取,《田园》营造出我美好温馨的家园,最后《欢乐颂》把难忘的岁月回荡于美妙欢乐的旋律之中。”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他从上海走来,青年才俊气自华,奔赴祖国的边疆,无私奉献不求名利, 三十五年执教生涯,为国防事业贡献毕生年华。升空的火箭上有他辛勤的汗水,环绕地球的卫星上有他书写的篇章,智能机器人里有他闪光的智慧,新中国第一个液压专业是他奠基和开创。
为了铭记历史,为了永恒纪念,仅以此文献给我最敬爱的父亲---叶文柄。
[注:本文完成于2015年12月。作者叶琳,叶文柄教授的小女儿,哈工大继续教育学院退休,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