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不上讲台的园丁——记于梦起先生

发布时间:2013-01-29被阅览数:1655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闫明星
   看到于梦起的工作履历,你会觉得很普通——他是工人出身,1955年开始从事食堂工作,到1994年退休,历任电机系食堂管理员,伙食科科长,总务处副处长,服务中心副主任、总支副书记等,可以说一辈子都在食堂度过。
  但就是在食堂这样看似普通的工作平台,他却40年如一日吃苦耐劳,干出了花样和精彩,得到了大家的喝彩——除了连续获得校内各种先进外,他先后被评为航天部、黑龙江省、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伙食先进个人;他领导的伙食科连续4年获省伙食先进单位,1984年获航天部先进单位,1985年获全国伙食先进单位;老校长黄文虎院士说:哈工大需要马祖光这样的教师,也需要于梦起这样的管理干部……于梦起到底干出了哪些“花样”呢?
  你知道“水磨烤糕”吗?水磨烤糕即将苞米面倒入缸里,加温水泡4个小时以上,进行水磨加工,然后发酵4~5个小时,装入烤盘送入烤炉加工30分钟,这样2两的东西变成了4.3两的烤糕。份量是上来了,但过程是不是很麻烦?但在于梦起所处的那个时代,物资奇缺逼着于梦起等伙食人想办法,自制电发糕、苞米面烤饼,甚至“人造肉”(通过把萝卜等发酵制作的“营养品”)等新鲜出炉了,学生饿着的肚子也充实起来了。说起这些“开发品”,于梦起不禁后怕,他曾说:“当时制作人造肉是看材料学的,怕出问题,我就和同事说,我先试试,没有问题的话,再给学生做。”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口味不尽相同。当时就有一位同学因不吃猪油找到他,于梦起马上安排每天单独为这个同学炒一个菜。由此,他联想到,能否还有其他忌口的呢?于是,马上贴出告示,拟开设偏食窗口。消息一出,不吃肉的、不吃某种青菜的、还有个别同学不吃“带眼睛的”,纷纷统计上来。食堂常年坚持为他们单炒,从未中断。
  于梦起把进餐者当成亲人,把每一位师生的困难和需求放在心上。他想到学生晚上自习到深夜,饿着肚子睡觉会影响健康,于是从1981年开始,食堂每晚为学生准备夜餐,并送到宿舍。有的同学深情地说:“吃了夜餐原汤面,想到了母亲从遥远的家乡来到了学校!”1980年开始,教工食堂为双职工小学生开办了中午包伙。 1983年起,食堂每天早晨及中午把油条、馒头等送到教工家属区,解决了教职工的困难。教职工交口称赞,“食堂真是服务到家了!”
  上世纪60年代物资奇缺的年代,每到假期,他特意让师傅用烤炉赶制各种点心,让学生带着路上吃。有一年春节,想到学生在冰冷的火车站等车,他在家里再也坐不住了,不顾天寒地冻,和同事推着小车,把保温开水送到火车站。喝着温暖的热水,同学们激动高呼:向工人师傅学习,共产党万岁!
  说起于梦起的这些“花样”,那是数不胜数。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对此,1961年4月27日入党的于梦起骄傲而又腼腆地笑了,言真意切地说:“我是一名党员,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对党充满了感激。培养人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作为伙食人,自己也有一份责任,要为国家培养人才啊!”是啊,虽然不上教室的三尺讲台,却把更大的食堂当作讲台,饭菜就是他的传声筒,一言一行就是润物无声的教材。他就是不上讲台的园丁!
  为了使进餐者吃得满意,他每天提前上班,披星戴月工作十几个小时,他的额外付出每年多达两个月。他深入各个食堂调研,一个餐桌一个餐桌地征求意见。在他的带领下,食堂不断提高伙食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主副食均由两三样增加到12样以上,而且每天做到有一两个地方菜,照顾到各地不同饮食习惯的进餐者。学生夸道:“今日食堂有改变,饭菜可口又香甜,顿顿都有几个菜,花样多来又新鲜。”
  “食堂工作是需要精神支柱的,要求工人做到,干部要先做到。”于梦起经常穿着工作服,做完自己的工作就帮着蒸馒头、卖饭、打扫卫生。他担任副科长时,负责建立主食加工组,缺这少那,他就到处跑材料、设备,联系加工。胃病犯了,他也不声不响,悄悄吃药,硬顶着干。曾经在食堂工作的李老师说,那时身为副科长的他与炊事员同甘共苦,让人感觉不到他是领导干部。
  说起于梦起,从1975年起就与他共事的王秀兰深有感触:“于梦起工作认真负责,干起工作来就什么都顾不上了。老伴有病,也顾不上照顾。”据王秀兰介绍,他们经常深入食堂,没有节假日。当时,周四是学生改善伙食的时候,他们就得早上三四点钟起来,和师傅们一起做包子。
  于梦起吃苦在先,却淡泊名利。1985年,总务处奖励他300元奖金。他却把相当于他3个月工资的奖金发给了大家。他说,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因此,尽管业绩十分突出,但他坚持只拿员工奖金的80%,劳模所得奖金分给特困员工做奖励和补助。
  在工作中以身作则,而作为党支部书记,于梦起想得更为深远:搞好食堂工作要靠大家。他坚持把思想工作融入到业务工作中去,经常利用节假日,做员工的思想工作。他制订了家访计划,即使冒着雨也要去完成。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解开了很多人的思想疙瘩,谁有困难都愿意找他,他成了员工的贴心人。当时,有的职工不安心炊事员工作,认为工资不多,工作时间长,对象不好找,干活累又脏。有个职工小王一度情绪低落。了解到他是因为结婚手头没钱,于梦起主动借钱给他,帮他圆满办了婚事。小王十分感激地表示:再不好好干,对不起组织。
  在于梦起带领下,食堂形成了人人争当先进的好风气。他说:“学生好比我们的兄弟姐妹和子女,要像照顾亲人一样热心才行。”为此,他提出了办“进餐者之家”的想法,并组织员工进行讨论,开展以优质服务为内容的技能竞赛,并创新服务内容,为晚下课的同学留饭菜、为同学煮药、洗碗袋等新的服务内容全面展开。食堂将全校几千名学生生日编排造册,为每个学生做生日饭并发一张祝贺生日通知单,使学生身在异乡却能感受到在父母身边的温暖。有学生给校报写稿说:“食堂师傅不辞辛苦为我们做生日饭,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我们一定刻苦学习,报答师傅的一片深情。”
  师生非常感恩食堂师傅的辛苦工作,每到年节,同学们到食堂慰问演出,并自发地到食堂帮厨,打扫卫生等。同学称“学生食堂胜似家”。当时,学生总会、研究生总会等专门找到黑龙江省时任省长陈雷。于是,陈雷亲自题词“进餐者之家”送给了食堂。
  总结40年的食堂工作,于梦起说:“不认真、没有责任心、怕辛苦,是不可能干好伙食工作的。”是啊!学校的发展建设就是需要于梦起这样的人,需要于梦起这样的精神!